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在武漢組織召開長江流域水環境質量預測預警工作研討會,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生態環境監測與科學研究中心、長江經濟帶11個省級環境監測成員單位代表齊聚“百湖之城”武漢,共同謀劃建立長江流域水質預測預警體系。湖北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站長許克學、長江局生態環境監測與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圣清依次為工作會議致辭,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副總工程師、首席科學家李健軍研究員、預報中心及應急室代表分別介紹了相關工作背景、建設進展和發展規劃,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分別介紹了轄區流域水環境質量預測預警工作現狀、科研及能力建設項目進展、未來的發展計劃等。
研討會現場
參會代表認為,長江流域水質預測預警是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抓手。大家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未來發展的意見建議,建議應兼顧發展的科學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逐步開展長江流域省級水質預測的基礎上,建立長江流域省際聯動會商,分階段逐步建立“架構統一、業務協同、資源共享、上下游聯動”的水環境質量預測預警聯動業務體系。參會代表熱烈討論,初步形成了長江流域水環境質量預測聯合會商工作機制。
水質預測預警工作重任在肩
一、有效落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
二、科學支撐污染防治攻堅戰
三、深度開展環境質量監測數據綜合應用
全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積累了大量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監測數據以及污染源排放數據,為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近幾年,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顯示出改善環境質量的強烈決心,對環境監測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離散的監測數據分析已經難以完全滿足當前管理需求,需要有效整合多種監測數據的同時,對數據進行深度加工,形成高質量的數據產品。水環境質量模擬與預測預報基于現有監測數據,結合污染源清單,綜合利用水文和氣象資料,協同應用水文動力和水環境化學以及水生態環境科學等科學機理,開展正向模擬,對未來水環境質量變化趨勢進行研判;也可通過逆向模擬,分析監測數據產生的原因。
水質預測預警能力建設剛剛起步
一、缺乏具有整體性、專業性和協調性的大區域平臺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在2018年完成了重點流域水質預測預警系統(一期)的建設,完成部分試點流域水質預測預警能力“從無到有”構建,為水質預測預警平臺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但尚未形成覆蓋整個長江流域的水質預測預警平臺,流域的整體性保護不足。
二、現有技術手段落后,以經驗預測及監測報警為主
目前,大多數省市尚未開展水環境質量預測能力建設。對于未來水環境質量變化趨勢,主要依靠歷史監測數據,開展經驗預測。預警工作開展情況相對較好,大多數省市開展了基于實況監測數據啟動預警的能力建設,部分省市已經初步形成監測自動報警響應體系,但通過未來預測結果開展的預警,還尚處于起步階段,目前長江流域僅有四川、江蘇、浙江等環境監測中心有一定模擬系統基礎。
三、污染源詳細情況及水文資料獲取困難
開展水環境質量預測面臨的突出問題,首先是缺乏對流域水污染情況的系統調查,尚不掌握入河排污口、沿江企業、固體廢物及砂石堆存、交通航運、岸線開發利用等詳細資料。其次是流量、水位等水文監測數據以及水利工程的調度情況獲取較為困難。
本次研討會充分交流工作現狀及創新探索經驗,實事求是分析當前問題及困難,共同研究討論未來發展思路,為建立長江流域水質預測預警聯動工作機制夯實基礎。全國環境監測成員單位,將根據生態環境部工作部署及發展規劃,腳踏實地開展水質預測預警能力建設工作,共同努力,提前謀劃水質預測預警業務,做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的技術支撐。